为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创新活力,2025年4月22日,通信与信息工程系“E+E”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部正式成立。该部门依托通信系电子电路教研室全体教师及通信系众多实验室资源,以学生成长为核心,构建“竞赛引领、项目驱动、专业赋能”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围绕竞赛一(现场竞技型)、竞赛二(项目制作型)及项目研发三大板块开展工作。
竞赛一(现场竞技型):以赛促学,强化专业实操
创新工作部在现场竞技型竞赛板块中,以王丹志老师为牵头人,组织教研室教师协同指导蓝桥杯电子类(EDA、单片机、FPGA)、北京市集成电路设计大赛等赛事。教师团队以硬件设计、现场编程等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赛前培训、模拟实战等环节,引导学生在竞技中深化专业知识应用。该板块聚焦“以赛促学”理念,旨在通过各类赛事平台,提升学生的技术应变能力与现场执行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实操基础。
竞赛二(项目制作型):学生主导,贯通创新全链条
项目制作型竞赛板块以学生自主项目开发为核心,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培养模式。在北京市节能减排竞赛、互联网+竞赛等活动中,学生可结合专业特色自主确定项目选题,教师团队从技术路线规划、应用场景等方面提供指导。此外,该板块还包括挑战赛、工程创新大赛等赛事,鼓励学生在真实项目场景中锻炼系统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推动创新想法向实际成果转化。
项目研发:聚焦前沿,构建专业创新生态
创新工作部以科技创新项目研发为核心驱动力,由创新工作室教师团队牵头,重点布局“集成电路设计”微专业建设。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该微专业聚焦“芯片设计+通信技术”交叉领域,精准对接北京地区中端技术人才需求,重点面向 “数字IC设计工程师”“FPGA 开发工程师”等实操型岗位,构建“理论+实战”一体化培养体系。
创新工作部实行“教师指导+学生自治”的管理机制,设部长1人、副部长若干人,协助教师统筹工作室整体事务;设科技秘书若干人,负责日常运营管理,部门下按照三个板块设三大职能小组。通过明确分工与协同合作,形成“教师把控方向、学生主动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确保各项创新培养任务高效推进。
“E+E”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部的成立,标志着系部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的全新探索。未来,部门将继续以竞赛为载体、以项目为纽带、以专业为根基,助力学生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通信与信息行业发展注入新的人才动能。 (通信系 刘雅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