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研究

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召开无人机飞行监视系统实验课程开发与无人机微专业研讨会

为适应无人机技术快速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202547日晚1900,通信与信息工程系组织召开无人机飞行轨迹监视系统实验课程开发研讨会。会议由通信系主任助理李雷远主持,通信系教师宗志东、陈文云、陆佳鋆、孙桂庆参加。会议主题围绕两方面,一是讨论无人机运行轨迹实验课程开发方案,二是讨论无人机微专业建设方案。

1111.png

1、无人机飞行监视系统实验课程开发方案

会议开始先对无人机运行轨迹实验课程开发方案进行了讨论。针对无人机运行轨迹实验课程的定位,会议明确该课程为实训实践课程。课程内容分为无人机终端硬件GPS和飞行轨迹拟合系统两部分,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无人机终端信息控制、传输、飞行轨迹绘制的应用能力。课程设计突出“项目导向”,要求学生从硬件到软件全程参与,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确定课程性质为实训小学期。

2222.png

会议确定了课程学时学分,根据课程内容需求,无人机运行轨迹实训需学生掌握Java编程(用于算法开发)及Web基础技术(用于数据可视化与远程控制界面设计)。结合通信系现有课程体系,会议确定该课程开设时间暂定为大三上学期,确保学生已具备必要的编程与系统开发能力。另外根据通信系所做的“无人机运行轨迹项目”现有内容和成果,将课程时间暂定为32学时,包含10课时左右的无人机终端硬件设计开发和调试、16课时左右的基于CesiumVue的轨迹显示的代码编写和调试、以及6课时左右的系统联调及试飞。

2、无人机微专业建设方案

会议对无人机微专业建设方案进行了讨论,研讨内容主要为无人机微专业的培养目标、匹配岗位、课程设计和可行性分析等等。首先确立了无人机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技术+应用”双轮驱动,培养目标聚焦三大方向:(1)组装、调试与维护:掌握无人机硬件结构、故障诊断及日常维护技能;(2)微型开发:具备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可定制无人机功能模块;(3)无人机控制飞行:熟练运用飞行控制软件,完成复杂场景下的飞行任务。

无人微专业建设以无人机相关岗位为导向,精准对接行业需求。结合企业调研数据,微专业毕业生可匹配以下岗位:无人机飞行操控师(农业巡检、物流配送领域);无人机调试与维护工程师(智能制造、设备服务企业);无人机摄影与测绘技术员(传媒、地理信息行业)等等。

3333.png

无人机微专业拟设置无人机结构与系统、无人机操控技术、无人机编程技术、无人机实训等5门核心课程,共计10个学分。课程涵盖了无人机的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大部分课程都安排了实践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议最后对微专业开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一是市场需求方面,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物流配送、航拍测绘、电力巡检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无人机领域人才缺口年均增长25%,无人机微专业课程能够为社会输送急需的无人机操作、维护、编程等人才;二是教学资源方面,可聘请具有无人机行业经验的教师或工程师授课,也可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实践指导。无人机设备成本逐渐降低,学校可通过购置教学用无人机、模拟飞行软件等设备,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本次研讨会为无人机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李雷远老师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课程细节,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力争将无人机微专业打造为“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信系 孙桂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