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教学研究

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与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中兴通讯共商低空经济校企合作

在低空经济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超百城加速布局的背景下,通信与信息工程系联合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中兴通讯,于3515时在学院明德楼221会议室召开校企合作洽谈会。会议聚焦5G-A通感一体化技术研发、低空经济产业化应用与人才培养,通信系主任刘刚、吕望数字安全研究院院长楼培德主任助理李雷远宗志东陈文云邱祝礼、李是尧孙桂庆、王瑞霞教师,与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及中兴通讯技术团队展开深度对话,共绘产学研融合蓝图。

123未命名.jpg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低空经济迎爆发式增长

随着《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及28省政策落地,低空经济正成为万亿级市场新引擎。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专家指出,2025年其经济贡献值预计达3万亿-5万亿元,无人机物流、载人飞行、城市安防等场景是核心方向。中兴通讯强调,当前行业面临“数据链瓶颈”与“低空监管难题”,而5G-A通感一体化技术可通过“一网多能”实现通信与感知融合,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控提供关键支撑。  

会上,企业方重点展示了“双频立体组网方案”:针对300米以上空域,新建4.9GHz专网基站,实现米级感知精度与超千米探测;300米以下空域则复用2.9GHz公网基站,通过波束调优与网络切片满足物流配送等需求。同时,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哈勃一号”无人机可信终端,以“四码合一”技术实现全程联网监管,结合“中移凌云平台”提供智能航线规划、偏航预警及一键净空功能,已在深圳警务安防、云南智慧机场等场景验证实效。  

10111.jpg

从灾害救援到智慧城市,校企共拓应用边界

校企双方围绕实战案例展开探讨。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分享了2023年驰援“杜苏芮”台风灾害的成果:应急团队携带机载基站转战99000公里,恢复600平方公里灾区通信,获应急管理部表彰;在云南保山、文山机场部署的5G-A通感基站,则实现对“低慢小”无人机的精准识别,推动机场安防从“人防”转向“技防”。此外,香港智慧城市项目中,5G网联无人机完成森林搜救与港口巡检商业化落地,成为香港首个政府认证的低空应用标杆。  

研讨环节深化技术共识

在交流互动中,通信系教师就平台数据安全、5G-A网络部署成本及低空监管标准等关键问题与企业方展开探讨。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专家结合云南智慧机场的实战经验,详细阐释了“中移凌云平台”的多层级加密机制与空域动态配置方案,并针对校园场景提出“轻量化基站+边缘计算”的优化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校企协同攻关的方向。

刘刚主任提出期望学院现有实验场地与无人机研究基础,与企业技术相结合共建“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平台”,重点开展合作:  

1. 技术验证:在校内部署通感一体化基站,开发物流配送城市安防等场景原型;  

2. 人才共育:开设低空经济专项相关课程,引入企业导师开发实训项目,培养“通感算智”复合型人才;  

展望:打造产学研闭环,孵化新质生产力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代表表示,延庆“低空经济示范区”的成熟经验可为学院提供数据接口与场景资源,助力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双方计划启动“低空智联网”联合攻关,聚焦通感算智融合、空地协同网络优化等方向,并承接地方政府的示范工程。  

刘刚主任总结称:“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生态竞争。校企合作需以需求为导向,打通‘教学-研发-应用’闭环,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动能。”此次会议标志着校企合作进入实操阶段,未来或将成为区域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通信系 李是尧 供稿)